矿产地质,水利水电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综合性门户 - 地理信息网

您的位置:首页 >水利水电 >

嘉兴水利蝶变⑤丨数字让水利工程更“聪明”

时间:2021-04-12 08:31:09 | 来源:浙江融媒体

数字赋能,高效利用。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嘉兴水利工作依托浙江省水利数字化转型和浙江水管理平台建设,以数字化转型牵引水利工作蝶变跃升、跨越发展。各县(市、区)分别围绕区域水利工作聚焦数字化改革,利用数字系统建立大数据库,打响水利数字化转型攻坚战,颇具成效。今天来看看南湖区和桐乡如何用数字技术为自己的工作充电赋能。

南湖区:“一张图”国内罕见,超浅水地下探测

在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屏幕上的“南湖区水利数字化支持系统”里九大数据项目分别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个系统有个简洁可爱的名字:“一张图”,而这个“一张图”,正是以卫星遥感影像及高清航拍影像为底图,运用“3S”技术和“4D”成果将河湖水下地形地貌数据、工程设计适量图纸与规划成果、水域现状、水利设施、灌区数据等基础数据统一融合,与水文、水资源、视频监控等感知数据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南湖区的“1张图”。

简而言之,在这个系统里,你可以看到目前南湖区范围内所有河道情况。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河道已经覆盖了高清航拍,用手指轻轻抓取放大,就能清楚地看到当地的现场情况。在每一个标注的点位上,你都可以在后台查询到相关材料和数据并随时进行分析、比对。

实际上,建立这个强大系统,初衷是为了做好“水下地形”的探测和管理,形成水利管理一张图。众所周知,水利工作的难点在于“水下”地形地貌的测绘,因为位置、方向、技术等因素很难实时监测。尤其是在嘉兴,河湖水系的水位变化区在1-1.5米之间,在管理就显得更难了。

去年年初,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积极开展数字化项目的科研攻关,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开展《超浅水地形地貌测量技术在平原河网清淤管理中的应用》、《数字化在平原圩区智能调度中的应用》等省水利厅重点科技项目攻关,用自主研发,国内首款超浅水宽带多波束测深系统对南湖区河道和湖泊水下地形地貌进行水下测量,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南湖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沈立告诉记者,有了这个系统后,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外巡查还是在单位里,只需打开一部平板电脑,就像开启了一个“百宝箱”,在影像地图上按需截取任意断面,便可导出想要的数据。“不管是项目规划、施工、勘察设计、监管还是水利工程运行,与河道、河水相关的任何数据,只要有需要,我都可以从后台调出来查看,让数据说话,使得我们平时的工作管理、监督变得更加便捷了,决策部署也可以更加精准。”沈立说。

有了这张高精度水下地形图,就可以全息感知河湖。据沈立介绍,去年在凤桥镇仁康塘附近,有施工单位将土倒进河里。“以前是没办法能及时监管到的,但是有了系统后,我可以在这个河道上任意取两个点来查看数据,精密度可达厘米,一旦发现就能立刻去现场查看。”将鼠标移至仁康湖点位,可以看到河底淤泥有多厚、河道水层高度是多少、哪里有疑似排河暗管……整个水下全地形在平台重塑呈现,密密麻麻的数据点一起在画面上出现,让这条河的水下世界变得清晰起来。

沈立表示,除了查看河道清淤是否彻不彻底,哪些地方是淤积的重点区域之外,这条河道周围的工程是否按照图纸操作,河道航线有无被占用,水下面积是否被填塞……这些困扰水利人的难题正在逐项被破解。

据悉,目前南湖区已应用该技术累计测量400余公里的河道。2020年,全区40多公里的河道清淤也采用新技术全覆盖进行测量,根据清淤前后数据对比,精确计算出实际清淤土方量39万方,并跟踪测量,为探索河道淤积规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走进大桥镇夏义港北水闸,一排崭新的水泵正有序运行着。启动多少台机器,启动一分钟后共排水或抽水多少立方米,如何精准控制圩区内的水位……这里的水泵也与大系统连接,所有数据都被传至大数据库进行保存。

“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后台精准查看到某一水闸里的某台机器是何时启动,开了多久,放了多少立方米的水,达到远程管理和实时监控的有效统一。”南湖区农业农村与水利局主任朱炳润说道。

据悉,全区共有这样的圩区泵站1066个。通过这样的智能模式,在去年超长梅汛期和前年“利奇马”台风中,南湖区多地河网水位一度超警戒线,水下地形图很好地对河道行洪能力进行判断,为圩区调度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为防汛决策部署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

历时一年多,南湖水利建立了“1+N”的水利数字化支持系统,开创了“天上看、地上查、水下扫、网上管”的新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强系统功能,美化系统画面,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沈立说。

桐乡:圩区数字化转型

2020年7月23日,桐乡作为典型代表在全省推进水利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暨省水利厅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在抵御2019年“利奇马”超强台 风和2020年的“超长版”梅雨过程中,桐乡的智慧水利项目在防洪排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桐乡市创新开展智慧水利项目建设,构建的智慧水利管理平台(I期)以全市850余座防洪排涝闸站为对象,每座水闸上下游及闸站内部均配备视频监控设备,对1458台水泵机组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智能监管。

靠着这1458台水泵机组组成的智能控制系统,桐乡圩区抗洪能力基本达到防洪20年一遇,排涝10年一遇标准,主要城镇防洪50年一遇,排洪20年一遇标准,大大解决了管理人员少的难题,通过多级远程联调联控,可灵活应对紧急突发状况。

借助智慧水利1期项目,桐乡乘胜追击,针对辖区内的圩区情况,开展全面动态的数字化管理,将圩区数字化转型作为“水工程管理”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了解,桐乡现有圩区191个,圩内面积96.81万亩,常住人口57.38万人。如何强化感知能力,广泛全面采集数据,建立相应完善的体系,是圩区数字化管理的首要基础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桐乡水利全面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在全市847座防洪排涝闸站开始逐一配备视频监控,上下游及闸站内部各配备4台,通过视频全覆盖的方式,加强了异地远程监控。此外,在水泵机组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增设水位水质感知设备、堤防监测感知和沉降观测设备、水域动态感知设备等,用技术设备为“数字水利”加码加力。

下一步,桐乡水利将结合圩区整治工程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全面加强试点5G、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船等高科技投入,不断提升圩区管理的科技含量,为全市水利数字化建设工作增添一抹亮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