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理信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资讯 >

这家公司宣称2030年自身实现碳中和!碳中和面临哪三大挑战?

时间:2021-12-18 13:30:06 | 来源:国际能源网

12月15日,在ABB 电气 “碳”聚变发展峰会上,ABB正式发布《电力行业减碳的三大途径

电力行业贡献了中国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所有行业之首。目前,中国电力结构仍然以火力发电为主,2020 年火电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高达68%。逐步降低煤电占比,是电力行业减碳的必由之路。

电力行业主要从三个方面减碳:

一是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减少煤电占比需要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此外,加快西南水电建设,安全稳妥地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也是关键。

近十年全国发电量结构及火电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二是发展储能技术。清洁能源发电加速发展也亟需储能解决方案的大规模落地建设,以应对日间和季节性用电需求的波动。目前,抽水蓄能、电网级储能电池等技术在规模化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到2025年 , 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将超 6,200 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并有望解决储能技术的挑战。

三是建设电网基础设施。发展清洁能源要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这既需要坚强的输电网络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远距离输送,也需要更加灵活的柔性配电网络,以满足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新型用能设备的广泛接入。处理好清洁能源发展与系统安全、供电保障以及系统成本之间的平衡,是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

实现碳中和的三大挑战

在各行业的低碳转型过程中,工业电气化、交通电气化及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会推动电力消费的持续增加,到205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提高至 50% 左右。践行“3060”战略,能源转型是关键,电力是主力军,需要不断深化电力改革和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在“源 - 网 - 荷”侧带来的三大主要挑战。

挑战一:源——如何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及清洁能源发电效率提升?

针对碳中和的时间表,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还面临很多困难和实际问题。分布式能源发电设备运行状态感知能力弱,运行管理极其复杂,现有调度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手段不能充分满足新能源调度的需要。传统集中式发电调控管理不适用于分布式能源微网的管理,需要开发新能源自主运行控制及多源协调控制系统。

挑战二:网 —— 如何构建新型电力配电网以适应更高比例的清洁能源接入?

新一代电力系统为了适应更高比例的清洁能源的接入,未来将推进单端电源系统向多端电源系统转变,形成大电网、微电网、分布式电网有机互补的多元电网形态,以及发展“源 - 网 - 荷 - 储”一体化就近利用等模式。“十四五”期间,数字新基建、电动充电桩、电能替代、需求侧响应和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电厂”均对更加灵活互动的配电网系统提出迫切需求。

挑战三:荷——负荷侧模式如何实现由单向流动向“源 - 网 - 荷 - 储”双向互动模式转变?

以工业、交通、建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能源负荷侧,将推动传统用能方式从单一能源消费转变成能源生产和消费相结合,并利用先天优势在负荷侧建设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设施。通过定义及识别用能设备的用电可调节度,深度挖掘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等可调节负荷的灵活性价值,并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将负荷侧打造成能源调节的基础。

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能源、柔性负荷、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基于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多种分布式资源的协同优化运行,实现“源 - 网 - 荷 - 储”协调控制,最终形成区域乃至国家层级的能源高弹性网络,保障电力行业的低碳安全运行,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益。

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如何减碳?

受气候危机的影响,“碳中和”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当前,中国超过99%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深入分析并挖掘重点行业的减碳潜力无疑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

在智慧园区方面,《白皮书》显示,中国各类产业园区的能源消费量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加快园区能源结构转型,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转变生产方式,深入挖掘园区减碳潜力,将有助于园区实现低碳转型。

建筑运行阶段的特点则是清洁能源供给不足,能源结构仍严重依赖化石能源。为建筑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供给,打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运营和敏捷管理模式,是建筑行业低碳化的重要举措。

交通行业作为第三大碳排放源,碳排放方式众多、结构复杂、统计困难,脱碳难度高。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推进交通行业全面电气化将为交通行业绿色低碳提供切实路径。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中心用电需求随之急剧攀升。白皮书从数据中心的碳足迹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当下能源结构、配网架构、全生命周期高效管理方面的三重挑战,探索低碳数据中心的发展路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