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理信息网

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资讯 >

海上风能对支撑广东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时间:2021-12-14 10:50:08 | 来源:南方日报

“随着海上风电技术不断完善以及对深远海恶劣条件的征服,海上风电必将以更大的增幅加快发展。”12月12日,在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以《双碳目标与海上风电发展展望》为主题,分享了海上风电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陈十一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速了能源结构变革。他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将翻番,成为第二大电源和电力增量的主体。到2025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5亿—6亿千瓦。

“相比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不少优势。”陈十一介绍,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我国海岸线长,海域广阔,发展海上风电能显著节约土地成本。此外,海上风电资源靠近中东部高用电负荷地区,有利于输电与消纳。“研究发现,80%的海上风能均处于深远海,因此深远海风电得到空前的发展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漂浮式风电是深远海风电技术发展的必然。”他说。

具体到广东,陈十一认为,海上风能对支撑广东装备制造业和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海岸线长达4000多公里,南海海域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深水风能资源亟待开发。“海上风电产业已被纳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开发深水风电有助于促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深水浮式风电装备,也能帮助广东加速形成海上风电完整产业链。”陈十一说。

但他同时指出,这项技术目前还存在资源独特性、环境多样性、运行维护性等难题、瓶颈需要破解,因此发展海上风电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提升海上风电技术的经济性,推动海上风电大规模应用,需要依靠高精度的资源评估、高可靠性的设备、数字化的风电场来解决。”他说。

谈及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陈十一认为,实现降本增效有几大技术途径,包括规模化、定制化、智慧化和大型化等。同时,通过规模化效应打造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能够形成产业链同步发展态势,进一步降低海上风电建设运维成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